通知文件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正文

关于开展“倡廉洁 树清风 喜迎二十大”大学生廉洁主题教育活动的通知

发布日期:2022-09-28    点击:

二级学院

为切实提高大学生廉洁素养,在全校营造风清气正的学习氛围,推动廉洁文化建设实起来、强起来,助力清廉学校建设,经研究,决定在全校大学生中开展“倡廉洁 树清风 喜迎二十大”廉洁主题教育活动。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活动时间

2022年9月29日10月30日

二、活动内容

结合本学院专业特色和实际情况,将大学生廉洁教育有机融入日常管理、党团活动、第二课堂、新生入学教育、党课培训主题班会等教育教学各个环节,选择性开展以下教育活动,鼓励创新性开展特色活动。

  1. 读一本廉洁好书。各二级学院组织开展廉洁文化理论知识阅读分享活动。鼓励学生通过线上线下研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各卷,尤其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廉洁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和讲话精神,强化理论武装,坚定理想信念,筑牢信仰之基。

  2. 开一次廉洁教育主题班会。各二级学院、学生社团组织召开廉洁教育主题班会或开展廉洁主题团日活动。将廉洁文化建设与新生入学教育、学风、班风建设社团建设和国家奖助学金评审有机结合,通过观廉洁影像、讲廉洁故事、谈廉洁体会公平公正评选等多种形式,进一步传播诚信立德、廉洁修身、崇真尚美的文明理念,帮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廉洁自律风范,弘扬校园正能量。

    3.推送一篇廉洁教育网文。学生处、校团委、各二级学院积极在学校官网、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平台推送和宣传廉洁教育的目的、意义。向全体同学发出“八不准”廉洁行为倡议,帮助大家树立廉荣贪耻的道德观念。

    4.上一堂廉洁党课。各二级学院组织开展廉政专题党课教育。围绕廉洁教育主题,领导干部率先垂范,带头讲廉政专题党课,解读党的初心,展示发展建设成就,讲述身边先进人物的先进事迹,激励广大学生牢记党规党纪、校规校纪,努力学习,奋发有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5.一批廉洁作品。学校组织开展以书法、绘画、剪纸、摄影等形式创作廉洁主题作品,引导广大学生传承创新廉洁文化,进一步增强廉洁意识展现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生动实践。优秀作品将在校内进行集中展示,并颁发证书。(作品以二级学院为单位统一上交,廉洁作品截止时间10月21日,上交地点:学生处729办公室,郑老师。)

    6.讲一个党史中的廉洁故事以班级、寝室、学生社团为单位,通过学生讲给学生听的形式,在班会、寝室、社团活动中在党史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廉洁故事讲述给广大青年学生听。发挥廉洁故事育人作用。

    三、工作要求

    1.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各二级学院要高度重视,切实担负起主体责任,加强对教育活动的组织和领导。

    2.精心组织,务求实效。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成长成才需要,要既能够体现专业特色,又突出教育实效,不断创新思路,抓好具体落实,做到内容充实、形式多样,确保廉洁教育取得实效。

    3.加强宣传,营造氛围。要充分利用校园网、微信、宣传栏等载体,加强对教育活动的宣传,营造活动氛围。活动期间,及时以新闻信息形式报送工作动态活动,各二级学院要发掘提炼工作特色和亮点,于112日之前报送活动总结及代表性活动图片等材料(纸质版+电子版交学生处

    联系人:郑老师,联系电话87931012

     

     

                                                               学生处

                                                            2022年9月28日


    附件1:廉洁教育推荐书籍目录(节选)

    1.《习近平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论述摘编》

    2.《党员干部关注的廉政新规定》

    3.《人民的名义》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廉政建设》

    5.《新媒体环境下廉政文化的传播》

    6.《中外廉政文化研究》

    7.《廉政文化名言警句精选解读》

    8.《廉政箴言900句》

    9.《廉政反腐名诗名文选注时评》

    10.《廉政文化读本—乾坤正气》

    附件2:党史中的廉洁故事(节选)

    1主席去作报告

    1940年延安,初秋的空气有些清冽,毛泽东应邀为马克思列宁二级学院作形势报告。当天早晨,负责二级学院日常工作的党总支部书记张启龙、副院长范文澜叮嘱韩世福、邓力群、安平生、马洪四位同志:“提前吃饭,今天请毛主席来二级学院作报告,由你们接送。饭后你们就赶紧到杨家岭接毛主席。

    当年延安的条件异常艰苦,设在兰家坪的马克思列宁二级学院,其校舍就是土石山上的一排窑洞,教学设备也很简陋。“怎么去接毛主席?”韩世福等四人犯了难。张启龙看到他们为难,便说:“毛主席和中央领导同志知道我们的情况,不要紧,去吧。你们早点去,如有变化,我们好另行安排课程。无车无马就陪主席走走吧。”

    那时的延安,从兰家坪到杨家岭有一条蜿蜒小道,三四公里的路程,中间隔着延河。韩世福等四人来到延河边,走到用木板搭的便桥桥头时,与毛泽东相遇了。

    毛泽东开口就问:“你们四人风风火火的,要干什么去呀?”

    邓力群答:二级学院领导派我们来接主席。

    “接我?嗯,我晓得的,是怕我忘了今天有报告会吧。你们放心好了,二级学院给我的任务,那是忘不了的。”毛泽东笑了笑。

    邓力群解释道:“是要我们来接主席的,我们来晚了,很不像话。”

    毛泽东摇了摇手说:“这样做有点不好,一个人作报告要四个人来接,要不得!要不得!”接着,毛泽东环顾四周,很认真地说:“哦,四个人,轿子呢?你们不是抬轿子来接我呀?下回呀,跟你们领导说,再加四个人,来个八抬大轿,又体面,又威风。要是还有人,再来几个鸣锣开道的,派几个摇旗呐喊的,你们说好不好?”

    韩世福、邓力群、安平生、马洪都笑了,毛泽东看着他们也笑了:“那才不像话嘛,对不对?皇帝出朝,要乘龙车凤辇。官僚出阁,要坐八抬大轿,前簇后拥,浩浩荡荡,摆威风。我们是共产党人,是讲革命的,要革皇帝官僚的命,把旧世界打他个落花流水。我们既要革命,又要和旧的制度决裂,就万万不能沾染官僚习气。从杨家岭到马列二级学院,十里八里路,二万五千里长征都走过来了,这几步算不了什么。我又不是不知道路,不要接接送送。”就这样,毛泽东和他们一起走到了马克思列宁二级学院,为师生作了报告。报告会结束后,毛泽东又独自步行回杨家岭。

    人不率则不从,身不先则不信。

    从杨家岭到兰家坪,毛泽东走这条路时,何尝不是带着对权力和职位的清醒认识在走,何尝不是用求真务实的新风正气在走。

    1935年中央红军长征胜利落脚陕北,到1948年党中央东渡黄河前往华北,13年间,党中央在延安的黄土地上书写着“革命理想高于天”的情怀,凝聚着人民至上的伟大力量,讲述着清正廉洁的革命风范。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中国共产党穿越风雨、踏平坎坷。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探索出一条长期执政条件下解决自身问题、跳出历史周期率的道路,构建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权力监督制度和执纪执法体系。这条道路、这套制度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巩固发展。因为,“我们是共产党的领导人,不是当官做老爷,而是人民群众中的普通一员,是与人民群众同甘苦、共患难、心连心的。”

    2总理拒进家门

    1960年的一天,周恩来总理罕见地对秘书发起了火。

    这位秘书叫何谦,平日里主要负责总理的生活和保卫。而让总理发脾气的原因,正是何谦未经总理允许,擅自修缮了总理的住所——西花厅。

    新中国成立以后,周恩来一直在中南海西花厅内工作和生活。这个长方形的四进庭院建于清朝末年,曾是溥仪父亲居住的花厅。

    陈旧、阴暗、潮湿,夏天青砖地上常泛出一层白色的碱花,屋内木头也有些腐朽了,梁柱上的漆皮剥落得厉害,这就是总理的住所。如果说老旧尚且可以忍受,潮湿却是十分麻烦。在西花厅居住期间,周恩来腿疼的毛病经常犯。时间久了,秘书何谦也看得十分心疼,屡次劝总理将西花厅适当修缮一番,但都被回绝了。

    看到总理态度如此坚决,何谦悄悄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盘”。1960年初,周恩来赴广东出差两个月,正好那段时间邓颖超也没在北京,何谦趁此机会向办公室主任童小鹏报告,希望对西花厅做一些维修。在潮湿的青砖上铺上木地板、封严漏风的窗户、更换发霉的旧地毯及旧灯具、将已经破了的白布窗帘换成较厚的呢子窗帘……何谦抓紧时间修缮,同时也考虑到总理平日勤俭节约的作风,尽量减少开支。西花厅装修完毕,何谦还暗想,这样应该能符合总理的要求。

    谁知周恩来视察归来,还没踏进屋门,就发现了这些变化,于是便有了大发雷霆的一幕。

    何谦连忙检讨:“总理,是我错了……您先进屋休息吧……”

    周恩来气愤地反问:“我回屋,接受你的既成事实?”随后他又伸手指向屋里说:“把那些东西统统搬走,否则我不进!”说完扭头就走。见此情形,其他人忙追上去劝总理,只听他大声说:“我不进,那不是我的家!”

    后来,在周恩来的坚持下,工作人员把西花厅的地毯、灯具、窗帘等能够挪动的东西全部搬走。已经修缮好的地板、窗户,再换的话,又是一笔费用。周恩来只好让秘书算账,换过的东西他要个人付款,绝不用国家的钱。他说:“国家现在这么困难,各方面建设都需要资金,怎么能用公款为我家里装修,这是不能允许、不能容忍的。”

    等西花厅恢复了旧貌,周恩来才进了家门。事后,他一直对此事耿耿于怀,多次在国务院办公会议上检讨自己,并教导秘书说:“我身为总理,带一个好头,影响一大片;带一个坏头,也要影响一大片。你们花那么多钱,把我的房子搞得那么好……这样一级学一级发展下去怎么得了?”

    “廉洁奉公,以正治国者,周总理也。”这是陈毅对周恩来的称赞。

    1974年6月1日,周恩来离开西花厅住进医院,直到去世,再没有回到过这里。

    “解放初期,你偶然看到这个海棠花盛开的院落,就爱上了海棠花,也就爱上了这个院落,选定这个院落,到这个盛开着海棠花的院落来居住,整整居住了26年。”邓颖超在悼念周恩来的文章中写道。古朴简陋的西花厅,既是周恩来的“小家”,也见证了这位国家总理无数为“大家”忙碌操劳的身影,彰显着中国共产党人廉洁自律、克己奉公的政治本色和优良传统。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

    转眼百年,是这信仰,让那艘嘉兴南湖上的小小红船,乘着历史的汹涌波涛,成长为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擎天巨轮。从曾经的贫穷落后到如今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见贤思齐,中国共产党人将汲取老一辈革命家的不竭精神力量,加强党性修养,引领中华民族昂首走向复兴,在新时代铸就新的辉煌。

    3总司令的两封信

    1937年初冬,抗日战争的主战场华北地区一片萧瑟,驻扎在山西洪洞战地的八路军总司令朱德提笔写了一封“借款信”。

    朱总司令竟然也需要借款?

    原来,在外领兵打仗多年的朱德得知家中近况颇为寥落,已经到了揭不开锅的境地。一想到自己80岁的老母亲在这个荒年可能吃不饱也穿不暖,朱德心里虽急,却因囊中羞涩而无可奈何。

    这时,他想到了在四川泸州开药店的好友戴与龄,希望他能接济一下家中老母。但这笔钱,总司令却明确表示,还不起也并不打算还。

    “我十数年实无一钱,即将来亦如是。我以好友关系向你募贰佰元中币,速寄家中朱理书收。此款我亦不能还你,请作捐助吧。”

    戴与龄小朱德两岁,两人一同参加过科举考试,都考过了乡试和府试。朱德在德国和苏联学习期间,戴与龄曾多次接济朱德,后来还追随朱德参加了南昌起义,他们是惺惺相惜的多年挚友。

    接信后,戴与龄随即给朱德家里寄去了两百元中币,差不多是现在的四万元。

    作为八路军总指挥的朱德“十数年实无一钱”,着实令人震惊。而从下面这封他于同年9月写给前妻陈玉珍的信来看,却又一点儿也不奇怪。

    “至于那些望升官发财之人决不宜来我处,如欲爱国牺牲一切能吃劳苦之人无妨多来。”朱德在信中托陈玉珍对家中小辈提出了这个“不近人情”的要求。

    他还解释道,“我为了保持革命军队的良规,从来也没有要过一文钱,任何闲散人来,公家及我均难招待。革命办法非此不可。”

    坚守“革命良规”、身无分文的朱德就这样“狠心”拒绝了亲族的投奔。他决不会用手中的权力谋一点儿私利。

    1941年春天,朱德到八路军留守兵团骑兵旅教导队视察,看到院子里挂着战士们猎来的豹子皮,走过去摸了摸,连说:“好皮子!好皮子!”教导队的同志们早就听说总司令铺的、盖的都很单薄,几个干部一商量,决定送一张豹子皮给总司令。

    当天下午朱德要离开时,教导队的领导把一张捆好的豹子皮拿到朱德面前。

    “你们这是做啥子嘛?给我进啥子‘贡’呦?我们党是有规矩的,不兴送礼这一套,我这个当总司令的更得带头遵守啊!”

    随后,他指着教导队的战士们说:“同志们很辛苦,穿得却那样破旧。一张豹子皮可以换七八匹布,能做好多套衣服,让我白拿豹子皮,那我不成了‘剥削户’了?总司令‘剥削’大家,这多难听。”

    正是对“革命良规”的坚守,朱总司令一生戎马、两袖清风,无愧于一个“德”字。

    如今,战争的硝烟散去,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战火中锤炼的廉洁作风却一直警醒着我们:一切腐败都滋生于贪婪,只有坚守“良规”,才能无愧人民。

    2016年11月召开的纪念朱德同志诞辰130周年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及这两封信,并说道:“战功赫赫的八路军总司令清贫如此、清廉如此,让人肃然起敬!”

    建党百年之际,我们再一次重温朱总司令的这两封信,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只见公仆不见官”的优良作风令人肃然起敬。

    4刘少奇严待子女

    “不要打着我的名义,干个人的事情。”这是刘少奇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在刘少奇身边工作过的同志,都知道他有许多的不准、不许。作为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刘少奇一直严于律己,清正廉洁,从不搞特殊,这一点在教育子女方面体现得尤为明显。

    在刘少奇子女们的记忆里,家里的生活和普通百姓向来没有什么不同。三年困难时期,物资供应受到严重影响,国家粮食紧张,城市人口的定量都很低,无论是机关还是学校,大家的生活都很困难。刘少奇的几个孩子当时正在寄宿制学校读书,在学校里和同学们一样,只能依靠很少的定量粮食生活,偶尔回家吃饭,家里的饭菜也是一样简单朴素。由于长期吃不饱饭,孩子们日渐消瘦。刘少奇身边的工作人员看了不忍,便私下询问他能否偶尔给孩子们改善改善生活,但是刘少奇没有同意。他对几个孩子说:“现在全国老百姓都在受苦,我的孩子也要和老百姓的孩子一样。”

    除此之外,刘少奇的家也是相当简朴。一次,孩子们的老师来家访,发现刘少奇的居所陈设简单,非常惊讶地感叹道:“没想到主席的孩子居住环境竟是这样简朴,简直和我们的孩子没什么两样。”在了解了孩子们在学校的表现后,刘少奇和蔼地对老师说:“希望你们把我的孩子当作你们自己的孩子去严格管教,不要因为是我的孩子,就迁就他们,那样对他们是没有什么好处的。”

    刘少奇严于律己,更严格约束自己的家人。他的大女儿刘爱琴曾在《我的父亲刘少奇》一书中写道,“不少人以为我们是国家主席的子女,肯定处处受照顾享福。殊不知父亲对我们都是从严管教,有时甚至严厉到接受不了的程度。”

    1951年2月,正在中国人民大学读书的刘爱琴党员预备期满。一般情况下,党员预备期内只要没有犯错误就可以转正。然而刘少奇在得知此事后,却提出反对意见。他专门给学校写信,认为刘爱琴并未达到党员标准,不应该批准其转正。“不管什么人入党,都要坚持党员标准,严格要求。”他在信中说,对自己的女儿更应该严格要求。最终,组织部门没有批准刘爱琴转正。这件事对刘爱琴的打击很大,在她的心里,自己出身好,从小吃苦,经过艰苦环境磨炼,转正本应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却没想到父亲这样不近人情。一时间,刘爱琴甚至有些埋怨父亲。然而等她冷静下来,认真反思自己,回想起父亲一直以来对于自己的教育,在父亲近乎无情的严厉中,她感受到了父亲对自己的期望和关爱。1958年,刘爱琴主动响应国家机关干部下放边疆的号召,去内蒙古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终于在1966年光荣地成为一名共产党员。

    “我的孩子也要和老百姓的孩子一样。” 刘少奇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一直坚持要求家人积极参加劳动。在中南海居住时,除了日常的家务,他还让家人种植果树,甚至修建房屋时让妻子王光美带领孩子们去工地参加劳动。1958年,刘少奇觉得孩子们长大了,只在自家院子里劳动还不够,便要求孩子们暑假时半天时间复习功课,半天时间去公社同农民一起劳动,并且要像农民一样“不怕热,不怕累,不怕吃苦”。

    殷殷教诲言犹在耳。

    一句句严厉的话语,彰显的不只是刘少奇对于子女教育的一份苦心,更是对党和国家的一片深情。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文化路9号  E-mail:dwxsgzb@cj-edu.com.cn

办公电话:027-87933226